2023年2月,“泰國洞穴救援”幸存者之一的多姆在英國死亡,死因一度成謎。近日,英國相關機構發布報告,宣布多姆因自殺身亡。
2018年6月23日,泰國清邁“野豬”少年足球隊教練帶領12名隊員,賽后乘興前往“睡美人洞”探險。未料突遭極端天氣,大暴雨使“睡美人洞”中水位暴漲,一隊人被困洞中,且與外界失去聯系。所幸洞外的工作人員因發現洞外停有十幾輛自行車卻無人取而報警。警方發現該信息又與多名失蹤者者家屬的報警有關聯,判斷失蹤人員因為雨水倒灌,被困在洞中。“睡美人洞”全長超過10公里,洞內暗無天日,錯綜復雜,搜尋和營救的難度巨大。

圖源于網絡
清邁警方上報政府后,泰國政府深知該洞穴的復雜程度,迅速呼吁國際救援。中國、美國、英國、澳大利亞、緬甸、老撾、日本等7國,陸續派出專家和專業的救援人員,在泰國政府領導下, 開展了一場宏大的洞穴救援國際合作行動。但長達9天的搜尋,一無所獲。直至第十天,才由2名英國潛水員發現這13名被困人員。當數十臺大型抽水機日夜不停地抽水等一系列方案都未果,而洞外暴雨傾瀉,洞內氧氣日漸減少,國際救援隊被迫孤注一擲,派出10名潛水專家為受困人員穿上救生衣、注射麻醉劑后,將其雙手反綁,推入水中,再設法帶他們潛行到洞穴入口,最后再搶救。最終,在犧牲一名泰國海軍海豹突擊隊前隊員的情況下,國際救援隊終于將被困18天的13人全部營救成功。

圖源于網絡
這場堪稱史詩級的國際大救援,以及12名少年隊員被困18天所彰顯的頑強生命力,感動了全世界。

圖右為多姆,來源于網絡
多姆不僅是幸存者之一,還是“野豬”足球隊的隊長。當年被困于“睡美人洞”時,還正值多姆的13歲生日——這顯然是他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個生日。2022年,多姆獲得來自英國布魯克豪斯足球學院的獎學金,遠赴英國萊斯特郡留學。當時,多姆更新了自媒體,感慨“夢想成真”,也收獲不少的祝福。

英國布魯克豪斯足球學院 圖源于網絡
看起來前程大好的多姆,甚至很有可能在足球世界闖出一番名堂。那天,已陷入昏迷的多姆在學校宿舍被發現,隨即被送往醫院搶救。當時,英國警方做了初步調查,雖然具體死因未能確定,但他們認定多姆的死不涉及謀殺。8個多月后,英國方面正式出具多姆的死因報告,判定多姆是自殺。人們在惋惜這個年輕生命逝去的同時,不禁要問,被史無前例兇險、惡劣環境考驗過的多姆,為何會選擇自殺?
有人說,可能跟創傷后應激障礙(以下簡稱PTSD)有關。而在PTSD的分類中,有一種癥狀叫“幸存者愧疚”,且是普遍存在于幸存者中的一種心理障礙。
多姆的手機疑團
關于多姆的死因,網上曾出現一種陰謀論的說法,多少跟多姆生前所用的手機有關。多姆死后,學校將手機移交警方。而警方將手機交還多姆家人后,發現手機內的數據被抹除,恢復到出廠設置。所以,究竟是多姆自己抹除的數據,還是其他人,可能永遠也無從知曉。
什么是“幸存者愧疚”?
多姆自殺的消息傳開后,有人認為他遭遇了“幸存者愧疚”。“幸存者愧疚”,也叫“幸存者綜合征”,屬于PTSD的一種形式,指在災難性事件后幸存者所表現出的心理障礙,主要表現為抑郁、夢魘、夜驚和情感脆弱等,常見于地震、戰爭、交通事故等事件之后。這個概念最早起源于1961年,由精神分析學家威廉-奈德蘭提出。通過對大屠殺幸存者的診斷和治療,奈德蘭發現,經歷過災難事件的創傷后,幸存者很容易產生一種“愧疚感”,認為自己不值得活著,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。在英國心理學家史蒂芬 · 約瑟夫看來,“幸存者綜合征”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點:
第一,別人面臨生命危險,甚至是犧牲,而自己卻平安無事;第三,自己曾經做過某些事,影響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,或者被自己認定是“遺棄”行為。如2018年2月,美國佛羅里達州帕克蘭的道格拉斯中學發生大規模槍擊案,造成17人死亡和14人受傷,成為美國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高中槍擊事件。在槍擊案發生后,身為幸存者的希妮·艾洛持續受到“幸存者愧疚”困擾,并被確診為PTSD。由于不主動尋求幫助,槍擊案造成的恐懼持續成為艾洛的噩夢,連上學都變成很困難的事。2019年3月,艾洛再也無法承受壓力和折磨,開槍自殺。
多姆到底有沒有經歷“幸存者愧疚”?
雖然2018年的泰國洞穴救援很成功,被困的13人全部獲救,但畢竟泰國前海豹突擊隊隊員薩曼為此獻出了生命。當初被困的18天,多姆和他的隊友,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心理過程?在被困的13人中,除了助教是25歲的成年人,其他都是11至16歲的孩子——多姆也是在被困期間迎來了13歲生日。據助教透露,盡管被困期間孩子們展示出頑強的生命力,但在那樣極端環境和壓力下,求生欲才是第一位。所以,在被困的第9天,就有人說:如果誰先死,活著的人就要吃掉他,只有這樣,才能生存下去。

圖片源于網絡
或許外人無法想象,這些想法和壓力,會對這群幸存下來的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心理影響。而英國當地警方表示,多姆在留學期間并未尋求過心理幫助,所以,他的自殺不僅無法預見,也無法阻止。多姆被確認是自殺后,英國知名媒體《每日郵報》采訪了與他一同被困于“睡美人洞”的兩位前隊友。他們一致認為,多姆沒有遭遇心理障礙:“我們的經歷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沒有什么影響。他(多姆)每次回來,都沒有表現出正在承受什么壓力的樣子。”不僅如此,他們還透露說,被救出來后,所有人都沒有接受心理輔導:“我們當時并不需要心理輔導,我們只是出來了,然后正常地過自己的生活。”更令人意外的是,后來他們還曾再次冒險進過“睡美人洞”,且不止一次。所以,他們相信,全隊的人,包括多姆在內,并未遭受PTSD的折磨。一同被困的助教也表示,盡管不太擅長與陌生人打交道,但多姆是一個樂觀的男孩,是全隊的開心果,而且,踢球時擁有一顆非常堅強的心。

圖片來源于網絡
據多姆常去購物的一家商店老板表示,多姆經常與其聊天,他看起來好像很開心,也很正常,但內心正在遭受痛苦的折磨:“在洞穴里被困了那么久,肯定會對你未來的心理和生活產生影響。他來到這里,希望有更好的生活,但他的家人卻不在身邊——他還只是一個男孩。我相信,那就是他心理出現問題的起因。也許在這里,他找不到人幫他或引導他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多姆在足球學院有個比較親密的朋友,也來自泰國。就在多姆自殺當日,這位伙伴提議兩人結伴去城中心的商場或公園逛逛,放松一下身心——他們以前常這樣做。
不同看法背后的文化差異
為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“幸存者愧疚”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,探險君拜訪了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博士、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、清華大學國際文化科技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、中國社工聯婦女與婚姻家庭工作委員會常委、北京康健數字化健康管理研究院副院長陳濤。
就現有信息,還無法斷定多姆是否經歷了“幸存者愧疚”,或遭遇其他的心理障礙。事實上 ,對這個問題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化。與歐美相比,亞洲文化偏保守,更容易忽略個人感受,而心理問題在社會和生活中的污名化也更嚴重。2022年,獨立研究公司Blackbox展開了一項針對亞洲人的調查。在10000名亞洲受訪者中,74%的人表示,自己、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,或者相對疏遠的人,都曾遭受過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擾。但在這些受訪者當中,僅有34%愿意與他人公開討論相關的心理困擾。也就是說,亞洲人更重視自救,而非尋求協助。所以,在亞洲有一個相對普遍的現象,直到出了相對大的意外,身邊的人才知道當事人有心理問題——哪怕是當事人的家人。不過,陳濤也指出,疫情的到來,讓被困在家的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心理問題的重要性,“所以,與以前相比,有了不少的改善,特別是在大城市之中。另外,抖音等自媒體對心理問題的普及和傳播,也起到了積極作用。”陳濤說:“就中國來說,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是心理教育和咨詢資源不夠。”
多姆和隊友們被救后是否應接受心理輔導?
據多姆前隊友透露,獲救后,他們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心理輔導。陳濤表示,在災難性事件發生后,心理輔導對幸存者,尤其是青少年幸存者來說至關重要。“這樣的事件,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嚴重的創傷和心理困擾,包括焦慮、抑郁、恐懼、失眠等。適當的心理輔導可以幫助他們應對這些困擾,恢復身心健康,并促進長期康復。”雖然“泰國洞穴救援”從嚴格意義上說并不是災難事件,但這場救援,也曾付出一個專業救援者生命的代價。而且,連續18天被困,是持續在給這些少年的心理施加沖擊和影響。對于類似事件中幸存的青少年,陳濤給出如下心理輔導建議:確保青少年感到安全,并向他們提供情緒上的支持。他們需要知道,有人在關心和支持他們,與他們分享感受和經歷。傾聽青少年的故事和感受,尊重他們的獨特經歷和反應。避免評判或輕視他們的感受,而是要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接受。鼓勵青少年表達情感,無論是通過口頭表達、繪畫、寫作或其他創造性媒介。這將幫助他們釋放內心壓力,促進情感的疏導。提供準確和明確的信息,幫助青少年理解發生的事件,并回答他們可能的疑問。這將有助于減輕他們的不確定感和恐懼。與青少年一起探討如何應對困難和壓力,鼓勵他們尋找積極應對的方式,如運動、藝術、社交互動等。幫助他們建立適應性策略,以促進心理康復。如果青少年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,或無法從輔導中受益,那他們可能需要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心理醫生的支持。及早尋求專業支持非常重要。當然,陳濤也強調,這些是他個人的建議,并不能取代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:“每個人的情況都是獨特的,因此在提供心理輔導時,最好是與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醫生合作,以確保獲得最佳的支持和指導。”在陳濤看來,如果沒有適當的心理疏導和關愛,青少年幸存者很容易出現“幸存者綜合征”:“因為幸存的人會有各種負面情緒出現,比如內疚、自責、悲傷失落等,加之對這些問題的不合理的“解讀”,造成自己的認同困擾等問題出現。”“在這個時候,對于幸存者來說,要‘接受’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,積極尋找解決辦法。外界環境也要多加注意,給予關愛。”
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該如何破局?
其實,別說是災難性事件,即便是日常生活,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同樣不可小覷。近年來,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頻出,已經為社會敲響警鐘。“如今的青少年,身體發育趨于成熟,但心理發育,特別是應對人生中逐步出現種種問題的能力,還是相對發展滯后的。”“家長、學校和社會要重視這些發展的特點,積極干預。”當然,外因只是重要因素,內因才起決定作用。而提升青少年的逆商,則是關鍵中的關鍵。逆商的全稱為逆境商數,指人們在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,即面對挫折、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。逆商的概念由美國學者保羅 · 史托茲教授最早提出。他指出:“為什么在智力、資本和機遇相同的條件下,有的人能步步高升,而有的人卻一敗涂地呢?歸根到底,在于他們迎接挑戰、克服困難的能力,即逆商的不同。”“逆商是一個很好說明人們保持心理健康的科普概念。”陳濤說,“在心理學上,與之對應的學術概念是抗逆力、心理彈性、韌性或者堅毅。你可以理解為從不好的狀態走出來,或者保持不掉入差的狀態。”陳濤表示,運動是提升逆商的有效方式,而戶外探險就是其中一個非常好的途徑。
中國探險協會一直在努力
作為中國探險產業的行業協會,中國探險協會在致力于探險產業的標準化、社會化、國際化的同時,高度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。2019年12月9日,中國探險協會聯合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體中心,發起“12·9 全國青少年戶外探險日”,鼓勵青少年增加戶外活動,回歸自然,在增長見識、增強求生技巧的同時,提高心理抗壓能力,強身健體,成就更美好的人生。

中國探險協會主席韓勃在言及發起“12·9全國青少年戶外探險日”活動初衷時表示:“當今中國,由于過去幾十年執行獨生子女政策等多種原因,使得青少年不但缺乏探險經歷,連一般的戶外運動都少有參與。”“在社會多元、信息多元化影響的時代,青少年又正值混亂、沖突向理性、成熟心緒的轉變期,極易在生理、心理、智力、情緒、行為、價值觀、社會適應能力等諸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和沖擊,以至于身心健康負面增長、抗壓能力普遍堪憂、罹患抑郁癥的人數激增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現象,各地甚至時有青少年自殺的極端事件發生。”“青少年應該從小培養探險精神。《世界探險史》開篇記述的是中國漢代張騫出使西域,后面還有明代的徐霞客,說明中華民族歷史上從來不缺少探險家。什么是探險精神?我理解,它應該包括勇敢、創新、堅韌、理性、協作。探險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,正是古人一直延續的探險精神,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向前。”而勇敢、創新、堅韌、理性、協作,也是構成每個人“逆商”能力的核心元素。中國探險協會組織制定的《少兒逆商教育指南》即將出臺。該項團體標準規定了逆商教育應從心理測評、課程培訓及戶外活動三方面展開,結合“探險逆商”教育理念,以及實際手段,幫助未成年人提升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、適應能力、抗壓能力,使青少年得以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全面發展,重塑民族未來的精神世界。